小編近期跟 Happy Run 顧問團隊交流(絕對不承認有聊天打混摸魚 XD),發現這兩年我們很常聽到下面這類語句:
「這個問題,我從 ChatGPT 找答案,結果它告訴我………」
「我用 Google 搜尋,上面寫說………」
「AI 工具顯示………」
好,小編來問第一個問題:上面這些話,有沒有覺得很耳熟?第二個問題:這些工具如果是萬能的,那為什麼大家還有一堆困惑等著解答?下面這句我們也很常聽到:
「我照做了,為什麼沒用?」
別忘記,科技或許可以給予一個方向或準則,但不一定能針對個人狀況進行調整。同樣的問題,在每個單位組織與每個人身上,都可能因為性格與不同考量有區別。所以說穿了,科技工具再怎麼厲害,也別忽略「人」的溫度與差異。Happy Run 團隊在此整理與提供「聽、說、做」三個層面的原則,供大家參考:
一、傾聽對方的現況與需求
有時候真的不是對方不願意,而是實際層面存在某些阻礙,或者我們所言跟對方的需求差了十萬八千里。請謹記很多答案與準則都只是自己認為的,並不是人家最重需要的,此時細細傾聽才能真正地找到關鍵。
二、用對方明白的語言表達
這裡說的不是中文英文日文等差異,而是要確實讓對方明白自己在說什麼。例如開發新工具與程式,如果報告上面寫的是一大串指令,非技術背景出身的老闆一定看不懂,甚至興趣缺缺,因此必須寫下「這能帶來什麼好處」等級的大白話,才可能打動對方。
三、提對方真正可行的方案
如果一個小孩子對加法還不清楚,那根本不可能學乘法,此時無論怎麼教九九乘法表都沒用。同樣,行動方案也必須是對方可理解與有能力做到的,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認知強加在對方身上。
AI、科技工具的出現並非壞事,重點在於必須結合人的溫度與差異,才能將效益最大化。所以下次遇到領導、管理、組織、人際方面的問題時,除了善用科技工具,也要考量「人」的不同因素,別傻傻以為工具建議的就是標準答案喔!
※若想要了解更多搶手的隱藏性好缺,請將您的履歷 / Llinkedin 連結 Email 到 hr@twhappyrun.com,我們將安排顧問與您聯繫。
Comments